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

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的头图

从小学到大学,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过这样一个同学:

每次考试之前他都在大声喊叫:“完了完了,这次没准备好,死定啦!死定啦!”你的心中暗自窃喜,自己这次准备的还不错。可是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,那个自称没准备好的人比你高出好多分。说好的“死定”了呢?以后再也不能相信这种人了!

按照常理来说,我们都强调考试之前要自信才能发挥出好成绩,可是总有人逆潮流而行,考试前“悲观”的不行,还取得好成绩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当年对这种人小明就想说一句:

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

一、为什么要自信?

讲悲观之前,我们先简单提一下为什么要积极乐观。最早从什么时候起,大家说自信乐观效果更好已经记不清了。但是在心理学界,一个加减法一般普及的心理学理论是这样解释的:期望效应(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)。

54年前的1960年,一个充(bù)满(huái)爱(hǎo)心(yì)的心理学家,罗森塔尔像模像样地走进了加州的一所学校内,导演了这出实验。他先是和助手对几个年级的所有学生,装模作样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。之后选出了一份名单,让校长告诉其中两个老师:“专家说了,你俩是咱们学校最优秀的老师,而这份名单中的孩子是学校里‘最有前途的娃’,记得要保密,别让其他人发现哟。”

过了8个月后,罗森塔尔带着他的助手又回到了这所学校,发现不仅名单上孩子的成绩更加优异、性格更加开朗,连那两个老师都分外卖力工作。而这回,校长终于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俩:“其实那些孩子都是他们随机挑出来的,当然,你们也不是最好的老师,而是随机选中的。”

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

这个实验告诉我们,当我们自以为很优秀,或者我们被认为很优秀,潜移默化中我们就真的会变得很优秀。所以说,学习中要自信,并不是空穴来风,自信的暗示真的能创造神奇的效果。但是问题就来了,那些自认为自己死定了的人,排除他们为了保持谦虚形象的因素外,考前反复强调自己“准备不好”,不就是在暗示自己不行,会完蛋吗?诚然,有些悲观和自卑的人确实如此,总是怀疑自己不行,堕入了消极的自我认识的怪圈之中。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。

二、防御性悲观主义

这个概念由诺伦姆和坎托提出(Norem&Cantor)提出,这种防御性悲观主义总是不断担心和怀疑自己是否能成功,常常去放大消极的结果,对不好的结果很担心。但他们常常能收获成功。

正所谓“成也萧何败萧何”,同样是悲观者,防御性悲观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对可能危险的担忧。他们对消极结果的关注,并不是单纯的被动担心,实际上还采取了主动的措施积极预防,比如担心第二天会考不好,所以睡觉前还反复背诵记不牢的大题。

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

斯宾塞和诺伦姆(Spencer&Norem)用一个实验去深度研究防御性悲观主义这一假设。他们让三组被试参加一个飞镖任务。测验前,三组被试进行了不同的心理预演,第一组测试前保持放松状态(放松—意象组),第二组想象自己完美地完成了任务(掌握—意象组),第三组想象自己在测验时出了些小错误,之后思考如何弥补(应对—意象组)。心理预演后,进入测验阶段,并观察统计三组的成绩。

实验结果不出研究者所料,应对—意象组取得了最好的成绩。

当然,这个实验并没有否定自信的重要作用,它只是提醒我们,有时候高度的期望未必真的会赢得最好的结果,对可能危险的必要警惕会让结果更加完美。

现在大家知道为了明年的高考该如何做了吧。

(撰文:小明)

收藏 (0) 打赏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打开微信/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,分享从这里开始,精彩与您同在
点赞 (0)

栗子博客 日报 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 https://www.lizi.tw/ribao/3860.html

建筑工地上施工员,闲暇时弄个博客打发时间,

常见问题
  • 1、杰齐1.7仅适用于PHP5.2 2、需Zend支持 3、尽量使用宝塔面板 4、尽量使用Windows 系统,关关对Linux支持不太友好。
查看详情

相关文章

评论
暂无评论
官方客服团队

为您解决烦忧 -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

举个栗子:考试前到底应该多自信?-海报

分享本文封面